陪伴一個臨終病人不會改變世界,但對於病人來說,他的世界從此多了一份關愛
捨得
捨了一切,沒有了界限,卻得到了解脫、自由與平安,這不是很有趣麼?
研究者的幸福
太沈迷研究自己,無時間研詬他人,真是幸福
最大的研究對象
自己就是最大的研究對象,整個生命的最大建構者,不是甚麼,正是你自己
寧養社會工作團隊元素:正念的喜悅
宇峰的團隊只有一個宗旨,就系帶著正念的喜悅地工作(Mindfulness working),誘發靈性的氛圍,深信病人是感受到的。這是宇峰的第一朵玫瑰喲~
從反思過渡正向的介入手法在臨終場域的無力,到人本關係發展脈絡的建構
在臨床的經驗中,在臨終場域中,深深感受到
過度正向的介入,是如何的無力、是如何的不近人情
“你要想多d開心的事情呀,唔好成日想d唔開心的事情呀”
從任何理論來說,“想開心的事情”是對的:
建構主義:你怎麼想,就會建構起你的世界
唯識哲學:你的世界,就是你的意識所顯現
認知治療:你的信念,會影響你的行為,行為又導致情緒,情緒強化返信念
但是,理論歸理論,不看生命脈絡地套用,就會淪為硬塞硬推
病人無奈地說:
“唔系我唔想想d開心野,但系我真系好辛苦,我無心機去想,我想唔到”
如果我們繼續硬Sell一些病人唔Buy的東西,結果是很快病人就會——
中斷我們彼此間的聯繫,因為病人會覺得你好“離地”——
“你根本唔瞭解我有幾辛苦”
所以,臨床經驗告訴我們,要建構與病人的關係,第一步是同理心回應
“嗯,你現在很辛苦是吧”
目的是讓病人感受到,我們是瞭解他,他是被瞭解、被感受、被看見的。
與病人“同在”後、產生連結後,病人就會開始打開心窗,把內在的真實感受傾訴出來,有一位病人開始訴說:
“我真系好痛苦,我覺得自己好似連累到屋企人,我曾經多次想到自殺”(延伸閱讀:如果病人跟你說想自殺,你會怎麼回應?)
所以我們總結出以下的“人本關係發展脈絡”
同理心回應→病人感到被瞭解→病人開放→彼此連結→道出真正情感→協助釋放情感→尋解導向→建構內在資源
宇峰希望能繼實踐和整理經驗,尋求最有效的途徑,與病人的心靈接觸,一起走過這療愈之路。
在臨終場域中,有不少的病人都需要臥床,我們要如何推展康樂治療活動呢?
在臨終關懷的場域
有不少的病人都需要臥床
未能到別的地方參加活動
這個情況下,我們要如何推展康樂治療服務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只要我們心繫病人,就自然會很想——
將活動帶到病床邊,所以,我們最需要的力量就是
義工們的力量
願我們一起將病床邊的歡樂與溫柔帶給病人
如果有病人跟你說想自殺,你會怎麼回應?
如何回應病人跟你說曾經想自殺
在臨終病房,可能遇到的情況之一,就是病人向您訴說:
“我真系好辛苦,想過好多次自殺”
這個時候,你會怎麼回應她呢?
x “自殺是不道德的!”(避免用道德目光去審判)
x “不要想這些事情啦!你要多想一些開心的事情”(過度正向)
因為病人已經夠痛苦了,不再需要更多的被批判、不被理解的苦了
首先,我們可以試著同理心地回應:
“我想您真系好辛苦,辛苦到你想起自殺”
其實,病人活到現在,我們相信,必定有些內在的資源,一直支撐到她到現在的。
進一步說,病人活到現在,沒有自殺,也就是說,有些“東西”使她取消了自殺的念頭。在社會工作的角度來說,這,如果我們能夠把這個“東西”找出來,那就是病人活著的最大動機、最巨力量的內在資源了!
所以,我們可以試著問:
“是什麼東西,使你取消了自殺的念頭?”
“系d乜野野,使你打消左自殺的念頭?”
當時,病人回應著:
“第一,我的宗教不容許我這樣做的。第二,如果我自殺死了,我的丈夫會很傷心”
“所以你很愛他,不捨得他傷心”
“系啊”
從人本主義治療的角度來說,每一位病人都是自己最佳的老師、治療者;從尋解導向治療的角度來說,每一位病人的自身都有著最好的解決方法和內在資源。
最後,讓宇峰感到最深刻的是,即使人們身處在多麼痛苦的處境中,支撐著人們活下去的,往往是——愛。
這位病人的愛,是對丈夫的愛,不捨得丈夫傷心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