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一位新院友到來,她是一位90多歲的婆婆。
宇峰來到病房的時候,看到這位婆婆雙手手掌向上,床背輕輕地調高了,雖然帶著“貓鬚”,看起來卻是很舒適地躺著。
她笑笑的看著宇峰,然後說:
“我在等死啊!”
“婆婆,我剛才聽到您在說等死啊”
婆婆甜甜的笑著說:
“係啊!我等緊耶穌帶我返天家”
“是啊!原來您等緊耶穌帶您返天家。嗯,您會去的天家係點樣樣架?”
“會好平安,會見到屋企人”
“會見到屋企人啊!咁您最想見到邊個?”
“我想見到我個仔,因為他很年輕的時候就死了”
“嗯,所以你想再見到阿仔”
“很想再摸摸他的臉”
“可以講多d阿仔的事情比我聽嗎?”
後天,這位笑得甜甜的婆婆,就在早上8:15返到天家,回到天主的身邊,與兒子再聚了。
在臨終的場域工作,每每看到宗教信仰在臨終過程的力量,為病人在生命中最後的一段路帶來了心靈上的平安。
這也使宇峰回想起一年前,與牧靈前輩在病房,一起唱著聖詩,一起送著病友離去,直到最後一刻。這是多麼大的恩典啊!
啟思:
在與臨終病人溝通技巧方面,如果我們缺乏同理心回應的認識,而採取過度正向的回應方式,會怎麼樣?例如:
“婆婆,唔好講呢d野,你會無事,你會好返的” (非常離地)
“婆婆,唔好諗住自己會死,咁樣唔好架,要諗d開心野”(過度正向)
“婆婆,你好精神,面色好好呀!你要加油呀!” (。。。。。。)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堅離地”,又或是這麼“過度正向呢”?當病人已經準備好談論死亡,我們又有準備好沒有?
如果未準備好,逃避、避談死亡——就是其中的一種最自然的反應了。
當我們準備好與病人談論死亡後,我們就可以盛載病人的感受,進入她的生命故事中,成為彼此生命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