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喜歡吃薯片嗎?@臨終關懷
下午,然而天色暗暗的。
有一位新的女院友,她也蠻年輕的。
“hello, 我叫阿峰呀,係呢度嘅社工同事, 點稱呼你呀?”
“我叫奧瑾”(化名)。
她總是微笑著,沒有很多說話。
有一次宇峰見到他的母親,母親說:
“吳生你來到就好了,平時佢都唔鍾意講野,我哋都好擔心佢,唔知道佢諗緊乜嘢,唔知道要點樣幫佢 ”
“ 聽到你講很擔心奧瑾,好想幫到佢,但又唔知佢諗緊乜野, 平時奧瑾最鍾意嘅係乜嘢?”
“ 佢最鍾意咪就係食嘢囉, 一有嘢食佢就好開心㗎啦”
媽媽離開後,我就去探奧瑾然後問她:
“奧瑾, 你喜歡吃東西嗎?”
奧瑾就立刻露出了笑容:
“ 咁你最鍾意食d乜野呢”
“ 都係嗰啲啦” 我們開始第一次對話起來了。
“ 你鍾唔鍾意食薯片呀?”
“ 鍾意呀” 她點點頭害羞的答道。
“ 嗯, 咁你平時食開邊隻薯片,等我買番黎一起食丫”
“好呀”
“ 有卡樂b呀、珍珍薯片呀,你平時食開邊隻呢”
“ 我鍾意食卡樂b薯片”
“ 好!咁我聽日就買卡樂b薯片返嚟一齊食啦”
第二天的下午,就買了薯片與奧瑾一起吃。
看到她開心笑的時候,心裏就感到一絲絲幸福。
這使我聯想到社會工作的基本元素,要建立關係,我們就需要了解對方的世界、進入對方的世界、在她的世界,用她的語言和她溝通,薯片成為了打開彼此間溝通的一個媒介。
後記小tips:
可以盡量用廣東話口語的方式去提問,因為越接近我們日常所使用的語言,言語就會更容易進入潛意識,對方就更容易去聯想出答案。
較一般的問法:“ 佢平時有乜野興趣呢?”
較有效果的問法:“ 佢平時最鍾意啲乜嘢?”
當癌症病人問是否可以康復,你會怎麼回應?
病人挨著黑色的沙發,淡淡地問:
“有無病人好似我咁,食下藥又停下,最後都可以好得返?”
從病人的眼神中
宇峰感受到,她希望從我口中
找到“希望”,有機會康復的希望
而這正是她活下去的力量和勇氣
宇峰聽到後,隨即閃出了數個念頭:
1)如果給與了“錯誤的希望”,是否會不道德?
2)如果否定了病人僅有的希望,是否太殘忍?
兩秒後,宇峰呼喚潛意識:
“請幫助我尋回真實的例子吧”
“H女士,阿峰曾探過一位病人,也是因為身體負荷不了藥物,所以食下停下,他也沒有做手術,因為他能與癌共存”
“對啊!為甚麼我沒有想過,其實能與它共存呢” H女士眼中閃出了光。
病人尋找希望(seek for hope)的背後,
是因為她想活下去的。
從“內在資源”中的
“行為”、“能力”、“心態/信念”方面。
很多不同的治療方法,H女士都試過了,但都沒有效。
所以生命的本能,驅使她去尋找最有力量的內在資源—-信念,有機會康復的信念。
希望,是使人活下去的力量。
願我們都能成為光,點亮自己的生命,也然亮別人的希望。
從反思過渡正向的介入手法在臨終場域的無力,到人本關係發展脈絡的建構
在臨床的經驗中,在臨終場域中,深深感受到
過度正向的介入,是如何的無力、是如何的不近人情
“你要想多d開心的事情呀,唔好成日想d唔開心的事情呀”
從任何理論來說,“想開心的事情”是對的:
建構主義:你怎麼想,就會建構起你的世界
唯識哲學:你的世界,就是你的意識所顯現
認知治療:你的信念,會影響你的行為,行為又導致情緒,情緒強化返信念
但是,理論歸理論,不看生命脈絡地套用,就會淪為硬塞硬推
病人無奈地說:
“唔系我唔想想d開心野,但系我真系好辛苦,我無心機去想,我想唔到”
如果我們繼續硬Sell一些病人唔Buy的東西,結果是很快病人就會——
中斷我們彼此間的聯繫,因為病人會覺得你好“離地”——
“你根本唔瞭解我有幾辛苦”
所以,臨床經驗告訴我們,要建構與病人的關係,第一步是同理心回應
“嗯,你現在很辛苦是吧”
目的是讓病人感受到,我們是瞭解他,他是被瞭解、被感受、被看見的。
與病人“同在”後、產生連結後,病人就會開始打開心窗,把內在的真實感受傾訴出來,有一位病人開始訴說:
“我真系好痛苦,我覺得自己好似連累到屋企人,我曾經多次想到自殺”(延伸閱讀:如果病人跟你說想自殺,你會怎麼回應?)
所以我們總結出以下的“人本關係發展脈絡”
同理心回應→病人感到被瞭解→病人開放→彼此連結→道出真正情感→協助釋放情感→尋解導向→建構內在資源
宇峰希望能繼實踐和整理經驗,尋求最有效的途徑,與病人的心靈接觸,一起走過這療愈之路。
祝福別人,就對自己的祝福@臨終關懷札記
早上開完團隊會議後,接到1通電話:
“吳生,我想我去唔到海洋公園了”
“嗯嗯,可能去唔到海洋公園,因為甚麼事嗎?”
“我剛剛入院了”
社區的癌症病人,入院後,第一時間想起自己,給電話自己,是因為關係的建立,情感和信任的建立。很感恩病友的信任,把心獻出來,對方是感受到的,願我們都能珍惜系每一段的關係,在每一段關係放下自己,付出愛。祝福別人,就是對自己的祝福。
後記:病友無大礙,今日下午出院
“還是覺得家裡最好。” 病友笑著說。
臨終關懷服務札記 2016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