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養社工一邊餵臨終病人吃她最愛的米線,一邊回顧生命中最幸福的時刻
一位臨終婆婆在離世前,教一位寧養社工煲她最拿手的番茄薯仔紅蘿蔔紅衫魚湯
臨終病人與傳承的意義(Passing the mantle)
臨終場域與懷緬治療小組(以嫁喜篇為例)
回顧與懷緬
在臨終關懷的場域, 生命回顧與懷緬的社會工作, 也是常常使用的工作手法,在小組中總是有笑有淚,在哭與笑當中整理自己的經驗,帶著正面和有意義的信息,好好活下去。
小組物資準備(嫁喜篇為例)
開小組的時候,我們可以準備不同的媒介,去刺激組員回顧昔日種種的片段和感受。 而照片是一種非常好的媒介,因為人是一種視覺化的存在, 我們一張開眼所接收的訊息,就是圖像化的信息。我們可以準備不同嫁喜相關的照片,例如一對雙喜椰子、 裙褂 、繡花鞋、紅傘、嫁喜餅等。( 如果有實物當然更好)
此外,「民以食為天」, 如果小組中有東西可以吃吃就更好了, 正所謂「飲啖茶、食個包、吹下水」,不用什麼ice-breaking, 大家自自然然就會好似開籠雀講個不停。 我們可以準備一些嫁喜餅,例如紅綾餅、白綾餅、合桃酥等等。更可以邀請組員自己切餅,大家互相分餅,增加小組中組員與組員之間互動和互相幫忙的治療元素(Yalom)。
圖片運用的小技巧
我們可以使用「oh卡 」心理治療的一些發問技巧:
1. 你在圖片中看見什麼?
2. 呢張圖片使你聯想起到啲乜嘢?
3. 嗰陣時嘅感覺係?
然後可以就住圖片問一些相關的問題, 例如「雙喜椰子」的圖片,我們可以問:「過大禮的時候,你收咗人地啲乜嘢先?」
臨終場域小組中的一些限制和解決方法
每一個病人的身體狀況也不同,有些病人可以自己行走、有些病人則需要扶抱才能過輪椅。所以可以預早邀請需要扶抱過輪椅的病人準備, 然後再邀請行動自如的病人。在活動設計方面, 我們可以將嫁喜主題相關的照片,製作成為拼圖,然後讓先到達的院友砌拼圖,以等待其他院友前來。
小組中有趣的分享
「婆婆你嗰陣時有拎住紅傘出門嗎?」
「嗰陣時唔使我拎過喎,有人幫我拎家嘛 (大妗姐)」
「嗰陣時你哋要斟茶俾邊個飲呀?」
「 我咩人都斟畀佢飲㗎,因為要攞多封利是嘛!」
小組中互相認識的治療性元素
社會工作小組最大的一個有趣的地方, 就是促發病人與病人之間的互相認識。在這個小組當中有兩位病人相認了,他們都是汕頭人。 更為奇妙的是有兩位病人,相差20多歲,但都是同一間教堂結婚的, 她們相認的時候有多高興啊!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3位院友在小組活動中互相認識, 她們返回社區生活後,繼續保持聯絡、互相支持,例如她們會約出嚟飲茶。其中一位病人說:「同其他人講有幾痛, 佢哋根本唔會明白,但系我們系同路人,一講就明, 好有共鳴!」
小組工作的啟思
就算你準備咗20條問題都好,都要切記避免堅持全部都要通通問出嚟。小組的dynamic 和自然流動是最為重要的,意思是順著參加者的對話內容,作有目的性或治療性的提問(有時候不妨多幽默一下, 輕鬆愉快的氣氛會把人的心理防衛機制鬆懈下來,潛意識的東西會更容易被顯露出來, 同時也能覺察一下自己會唔會太ta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