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留病人的家人,希望我們為病人保存好剪下來的頭髮,背後存在著什麼意義? #臨終關懷 #中國傳統生死文化 #最後的心願
香港病人難以在家中離世?@ 香港生死文化現象
做生死關懷的工作,朋友有時候會問起:“ 其實病人想唔想喺屋企過身?”
“ 很多病人其實在臨終的時候,都很想返屋企的, 但是很可惜的是,有些家人其實是不願意病人回家的”
“吓!? 唔比自己親人返屋?企唔係下嘩? 點解佢哋要咁做呀?”
“ 你試想想看, 香港人窮一生的精力是為了買什麼東西, 如果有人在自己層樓死亡, 層樓會變成點?”
“簡直癡線!”
“系癡線的, 可惜的是,這正是香港的無意識集體價值”
假設有一日,你辛辛苦苦供了一層樓,在你臨終的時候,你最後的心願是回家、在親切和熟悉的環境下離世,可是家人卻為了保住樓價,而不讓你回家,你會覺得怎麼樣?你的心裡面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廣東文化中的逝者與飛蛾@敘事治療 + 哀傷療癒
親人離世的哀傷,旁邊的人是難以理解的,然而宇峰深信,生命的動能本身,潛藏著自我療癒的能力,社工只是一個促發和導引的媒介。
易女士的已故院友婆婆的女兒,我們認識了很久,關係也很好。有一天她回來探我們,敘說著婆婆離世後的經歷。
“阿媽走左、辦好後事之後,連續幾天都有一只大飛蛾在我們家出現
真的很奇怪,我們家都開冷氣,這幾天都沒有開過窗,怎麼會有飛蛾飛入屋呢
您知我個女害怕蟲啦,我就跟她說:
我個女怕啊,你都唔想吓親個孫女啊,不如去住廚房先啦
點知我講完之後,她真的自己飛左入廚房
我就知道她是阿媽”
“所以她是很想你、掛住妳的,她走左之後,知道咁多個仔女中,妳對她最好,所以她在你家中逗留了三四日,因為她想見多你幾面”
易女士紅著眼睛、忍著淚水點頭。
從敘事治療的角度來說,關係故事的延伸性建構,往往是關係的再連結(Reconnection),生者與死者不一定要say goodbye的,在哀傷療癒中,能夠say hello again,也是很棒的祝福。
如果我們能對廣東生死文化有所了解,就會知道女兒敘說飛蛾背後的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