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等死啊!」 @ 臨終關懷 #避談死亡 #同理心

我在等死

前幾天,有一位新院友到來,她是一位90多歲的婆婆。

宇峰來到病房的時候,看到這位婆婆雙手手掌向上,床背輕輕地調高了,雖然帶著“貓鬚”,看起來卻是很舒適地躺著。

她笑笑的看著宇峰,然後說:

“我在等死啊!”

“婆婆,我剛才聽到您在說等死啊”

婆婆甜甜的笑著說:

“係啊!我等緊耶穌帶我返天家”

“是啊!原來您等緊耶穌帶您返天家。嗯,您會去的天家係點樣樣架?”

“會好平安,會見到屋企人”

“會見到屋企人啊!咁您最想見到邊個?”

“我想見到我個仔,因為他很年輕的時候就死了”

“嗯,所以你想再見到阿仔”

“很想再摸摸他的臉”

“可以講多d阿仔的事情比我聽嗎?”

 

後天,這位笑得甜甜的婆婆,就在早上8:15返到天家,回到天主的身邊,與兒子再聚了。

在臨終的場域工作,每每看到宗教信仰在臨終過程的力量,為病人在生命中最後的一段路帶來了心靈上的平安。

這也使宇峰回想起一年前,與牧靈前輩在病房,一起唱著聖詩,一起送著病友離去,直到最後一刻。這是多麼大的恩典啊!

 

啟思:

在與臨終病人溝通技巧方面,如果我們缺乏同理心回應的認識,而採取過度正向的回應方式,會怎麼樣?例如:

 

“婆婆,唔好講呢d野,你會無事,你會好返的” (非常離地)

“婆婆,唔好諗住自己會死,咁樣唔好架,要諗d開心野”(過度正向)

“婆婆,你好精神,面色好好呀!你要加油呀!” (。。。。。。)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堅離地”,又或是這麼“過度正向呢”?當病人已經準備好談論死亡,我們又有準備好沒有?

如果未準備好,逃避、避談死亡——就是其中的一種最自然的反應了。

當我們準備好與病人談論死亡後,我們就可以盛載病人的感受,進入她的生命故事中,成為彼此生命的一部分。

 

從「哀傷療癒」的角度看傳統「回魂」生死祭祀文化

今天,被颱風「海馬」帶走的院友YY,她的女兒來到南區的社署辦手續,順道來探訪我們。

 

看著YY的女兒,那著大包小包的尿片,宇峰連忙上前幫忙。

 

「阿峰,我拿了一些YY以前用剩的尿片,您可以轉送給其他有需要的病人嗎?」

 

「嗯,好的,辛苦您專程拿過來,我代有需要的院友多謝您」

 

我們在停車場聊著:

 

「阿峰,謝謝那天趕過去看她,她所有親人、朋友都見過了,最後都等到您來

 

我想她一定想見埋你先走,她很有福氣,要見到都見到了

 

我們有做回魂的儀式,買了YY最喜歡吃的上海粗炒,桌子很細的,我們就把上海粗炒放在桌子上

 

還有3支大香,但很特別的是,桌子上一點香灰都沒有,全部香灰都掉到盒上海粗炒上面

 

我就知道她回來了,知道她平安了。」

 

「嗯,我也很感恩,能見到YY最後的一面,跟她道別;也很感恩知道YY回來了,吃過您們為她準備的、她最喜歡吃的上海粗炒才離開」

 

啟思:

不同的宗教,有著不同的儀式,儀式有著一種「通過」(go through)的意義。意思是當人們「通過」了某些儀式,事情就象徵著已經「完成」、已經「告一段落」,也是一種「圓滿」,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就是「完成了未竟之事」。

 

我們可以看到YY的女兒,透過自我敘說(narrative)通過中國傳統的「回魂」習俗儀式,知道媽媽YY女士回過家,享用過家人為她準備的最喜愛的食物,在再沒有牽掛的情況下離開人世,對YY女士的女兒來說,是一種安慰。

 

生死儀式,往往是對在生者的一場「哀傷的療癒」,同時為對於未知的生死,提供了一種答案。

 

 

延伸閱讀:

在中國傳統觀念上,早就否定人死如燈滅的說法,認為除肉身外,人還有靈魂,死後靈魂依然存在,否則就不會出現祭祖之類的習俗。與此同時,普遍中國人還深信親人死後不久會回魂回家。

回魂之說或許這純粹出於家人對死去親屬的一份掛念,寧願相信親人在死後靈魂仍然不滅,還會回家探望自己。而古往今來,無數經歷過回魂夜的人都稱在當晚聽到腳步聲、鐵鏈聲,翌日一覺醒來,更發現祭品有被移動過和咬過的痕,以及地上有不尋常的腳疑。

 

不要以為只有平民百姓才會相信回魂之說,很多古代有識之士也一樣如此,就以有「鐵齒銅牙」之稱的清代才子紀曉嵐為例,在其著作中都有提到不少回魂夜的親身經歷。例如在《閱微草堂筆記》其中一節,就記述了他數度在正行回魂祭的戶宅地上撒石灰粉,翌日一早返回視察,都發現地上留有腳印和手印。另外,他也試過根據道士推算的回魂夜,守候在死者生前的住所,結果給他目睹一縷狀似人形的白飄進屋內。

 

自古中國人對已故親屬都存有一種敬畏之心,因此才會進行一連串祭祀儀式,正如「頭七」,即在親人去世後第七天進行祭祀。依照傳統習俗,應拜足七七四十九日,但現代人多忙於工作,過了「頭七」,就直至第七七四十九日才進行第二次祭祀,此做法稱為「切七」。此外,在回魂夜當晚,死者家屬會在居所中用香燭和祭品進行簡單的拜祭,又會準備死者生前最喜歡吃的東西,讓其魂魄在返抵家時享用。

 

與此同時,有死者親屬還會在回魂夜於屋內四周和大門地上撒香爐灰,藉以測知去世家人有否回來。當回魂夜的祭祀儀式完成後,親屬便要立即返回睡房休息,即使在回魂時段聽見房外有任何風吹草動,都不能走出房外察看,一來表示對死者的尊重,二來若然給死者看見親人仍在活動,可能會依戀人間,阻礙輪迴。回魂夜過了,不少人都報稱香燭只有部分燃燒盡了,有人解釋此現象代表去世親人僅拿了部分香燭上路,餘下香燭代表福蔭,留給家人享用。

 

 

資料來源:http://the-sun.on.cc/channels/adult/20060323/20060322215544_0000.html

如何運用宗教的力量協助病人「轉念」?@以天主教及基督教為例

 

Pebble in the center of the bending of the arc

一位70多歲的女院友LF女士,乳癌,她的職業是很特別的,特別得不便在這裡提及。

 

LF女士下個星期就離院,因為要接受的治療都做了,而且健康狀況也穩定下來,所以很希望回家休息。

 

「已經好耐無返去啦,因為住喺海邊嘅關係,我諗屋企都發晒黴囉,要請一個人幫手打理。我好鍾意係屋企架,以前呢成日坐係露台,望住一片大海,放煙花嘅時候仲睇得好清楚」

 

就在離院的前一天,他來到6/F的辦公室探我們。

 

「我明天要出院啦,所以來探下您地,其實我對xx真係好有意見xxxxxxxxxx!$#@」

 

我和同事都虛心聽她的意見和盛載她的情感。

 

待LF女士訴說後,宇峰的好同事問了LF女士這個問題:

 

「聽到您住院期間,有不滿意的地方,嗯,咁有什麼事系您覺得感恩的?」

 

「嗯。。。無。。。感恩。。。感恩啊!當然有,住院期間,看到很多很有心的家人,每天都來探自己的親人,這是很感恩的,還有很多很好的護士,佢哋都好細心照顧啲病人,因為我係天主教徒,感恩的生活很重要的,還有很多值得感恩的事呢!」

 

很欣賞這位同事,用兩句說話轉化了LF女士的「念頭」,讓LF帶著「好的」回憶回家。

 

我們也十分感恩LF女士,自己回顧了在院生活期間的種種值得感恩的事,因為我們清楚知道我們的角色,是一種媒介,不是去改變什麼,而是促法某些事情發生,讓我們都活得更好。

 

「因為最終極的轉化,都是從自身的內在誕生的,而這都是我們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

 

啟思

1)如果我們知道病人的宗教背景,就可以運用其宗教的力量。

2)運用其所相信的宗教中,常用的「正向」言語作「轉念句」

3)天主教和基督教都強調「感恩」

4)我們可以試著問:「回顧這段時間,有d乜野係您覺得感恩的?」

5)如果運用催眠治療的問句,我們可以試著問:「更有人生經驗的您,呢段日子嘅經歷,比到啲乜嘢正面訊息您?」

 

後記

很感恩LF女士,她對我們很好,就好似宇峰每晚下班後7:00探院友的時候,總是塞水果給宇峰吃,就像照顧小孫子的照顧我們,謝謝您,那個時候當下的那份甜味,是無法取締的~

 

圖片來源:https://wall.alphacoders.com/big.php?i=462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