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看《反轉極樂園》,才發現原來關於家庭與死亡,電影想說的是。。。
Movie Quote – The Bucket List
香港電台《死神九問》@ 生死教育節目
【大學生棺材店拍短片】 81歲老闆看淡生死:人去咗就乜都唔知啦 @ 轉載自香港01 撰文: 李欣愉 #生死教育影片
【大學生棺材店拍短片】 81歲老闆看淡生死:人去咗就乜都唔知啦
-
廖英池,81歲,大發中西殯儀第二任負責人;陳導演,21歲,浸會大學傳理學院三年級學生。看似亳無關連的二人,因為一次拍攝而認識,陳導演租用廖先生的棺材店拍攝了一齣探討生死話題的短片—《長生店》,作品更入團第十一屆鮮浪潮國際短片節本地競賽學生組。今天我們來到位於油麻地的大發,聽聽在這裏發生的往事。
-
攝影:倫星揚、劇照由受訪者提供

廖先生是順德人,50年代時來港,因為生計而加入殯儀業,當時的負責人是蔣老先生。「當年自己16歲,都有啲抗拒,但搵食艱難都要做。鄉下好唔鍾意呢行,入咗行好耐都唔敢同鄉下講。」入行後,廖先生最先到醫院「搵生意」,看到有親人友人過身,便上前詢問是否需要殯儀服務,聽來是不討好的工作,亦少不免會被指罵。「佢地心情當然唔好啦,經常被人問候老豆老母,都唔會怪佢地嘅。」
廖先生說雖然這是一門「賺死人錢」的行業,但亦需要存在,他回憶很多人第一次經歷親人離世,都十分徬徨:「咩程序都唔知,死亡證又唔知點拎,我咪教佢地點樣租爐(火化爐)點樣搞土葬,做呢行,平時飲茶食飯都唔會搵,有事就周圍摷你。」

陳導演執導的短片《長生店》講述一段發生在棺材店的父子情,其中一幕還是小學生的兒子,放學後回到店裏,生氣地把書包擲在桌上,說沒有同學邀請他出席生日會,父親黃鴻發表示因為自己做殯儀業,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沒有人喜歡,但每個人都需要。劇情如此,現實又如何呢?
廖先生卻說現實並未發生相似的事情。他有一名女兒,小時候偶爾會到店裏打發時間,不抗拒亦不特別喜歡:「佢有時會落嚟,佢都唔驚,不過唔鍾意上香,佢嘅同學都知道我做殯儀,一直都無投訴。」畢業後,女兒曾經短暫到店裏幫助,卻大表沉悶:「佢試過幫手安位買位,做左個零月,覺得好悶,話似坐監,每日十幾個鐘又無得放假,話以後都唔搞啦。」
最後,女兒選擇了金融行業,對經營了65年的大發後繼無人,會否覺得可惜?廖先生對此看得淡薄:「我都希望佢喺度幫手,但興趣呢家野,佢唔鍾意都無計,你不能夠逼佢,大家面阻阻就無癮啦,上一代老豆老母就得,我地呢代唔得啦,咁高壓會爆煲嫁。」雖然女兒拒絕接手,但亦曾介紹有需要的朋友到大發。

或許看慣生死,廖先生對傳統觀念和儀式都十分豁達。《長生店》片中,長大後的兒子與年老的父親笑說日後的殮葬安排,父親棄用傳統木棺材和土葬,選用環保棺材和海葬,環保又便宜。現實中,廖先生從沒跟女兒討論,更認為一切儀式應交由子女決定,更說土葬也未必是好事,處理不好的話,在泥裏腐臭也不知,倒不如火葬,更乾手淨腳:「佢鍾意點搞就點搞啦,話定都無用,我又唔知佢第日會唔會移民,經濟如何,傾都係盞搞,傾咗只會令佢精神負擔重啲。人去咗就乜都唔知啦,燒都唔知啦。」

陳導演拍攝前和記者訪問前,都以為從事殯儀業的都會十分傳統和諸多忌諱,例如拍照不能開閃光燈、店裏陰氣重、長駐對健康不好等等。事實上,大發店裏燈火通明,縱使放滿棺材或設有骨灰暫存,亦亳不有陰風陣陣感覺,不過廖先生說只是各處鄉村各處例:「我地呢間叫無禁忌,影下相有乜所謂,平時都有好多鬼佬係出面影相。」
決定以殯儀業為題材後,陳導演和製作團組四出尋找可供拍攝的棺材店,但按表訪遍紅磡數十間長生店亦吃閉門羹,更作最壞打算,花錢搭景及買棺材,幸好最後找到開明的廖先生,拍攝才得以順利完成。

《長生店》
父因和子女間的溝通向來需要花心思學習,導演以殯儀業切入,把一對疏離的父子透過經歷生死而重新認識。影片入圍鮮浪潮國際短片節學生組。
放映日期:3月29日
放映時間:9:50 pm
地點:油麻地電影中心
購票:http://www.cinema.com.hk/tc/movie/details/9560

從《伴生》到《有敬》黃肇邦從百歲老人身上學懂生命價值 @ 轉載自香港01 撰文: 鄺曉恩 #生死教育電影
從《伴生》到《有敬》 黃肇邦從百歲老人身上學懂生命價值
-
我們時常祝願老人家長命百歲。香港有個婆婆,活到104歲,卻時常問:「天主何時帶我走?」 這個婆婆朱有敬,是導演黃肇邦最新紀錄短片《有敬》的主角。《有敬》是導演另一套紀錄長片《伴生》同期拍攝的作品,也同樣以生死教育為主旨,提出「長命百歲是否一種福氣」這個疑問。
-
乍聽或會以為故事傷感,但黃肇邦卻說:「有敬婆婆讓你明白自己生命的價值。」
-
攝影:江智騫
《有敬》與《伴生》 兩種生死教育
去年年尾在院線上映的《伴生》,記錄了三個家庭面對年長者患病及離世的心路歷程。最近入圍ifva的短片《有敬》與前者面向不同,卻也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導演更將之比喻為自己的兩個孩子,在生死教育這個大主題下,作品各自探索關係、溝通以及生命價值等議題。

一向希望探討生死議題的黃肇邦,在前作《子非魚》的放映中認識了東華三院的負責人,由是便於東華三院做了數個月義工,認識了不同的長者以及他們的家人。由於語言溝通、受訪者意願等原因,最後用兩年時間緊貼了解及拍攝的,共有四個個案,《伴生》展示了其中三個,《有敬》裏的有敬婆婆是第四個。
黃肇邦過去接受關於《伴生》的訪問時,總會提到有敬婆婆這個案:一個104 歲的婆婆,無兒無女,當年隻身來港當「馬姐」(女傭),大半生照顧別人的孩子,老來卻只剩一位牧師當監護人,二十年前開始行動不便,每天哀嘆想回天國……顯然,黃肇邦很重視有敬婆婆的故事,原來他亦曾經試圖將婆婆放到《伴生》之中,最後卻選擇獨立製作成短片。
《有敬》跟《伴生》的方向有些不同。《伴生》主要想講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即是同行者的關係;至於《有敬》,相對在探討生命價值等問題上着墨多一點。而且想到既然已經有長片《伴生》,可以對廣泛觀眾作教育和分享,那《有敬》這部短片或者可以走入校園、社區,作另一種功能。 ——黃肇邦
不是只為自己活着
生死教育的範疇如通識科一樣廣泛,《伴生》着墨於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關係,也講到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能力。至於《有敬》,黃肇邦形容是他很喜歡的一部作品,卻坦承是「挺難處理的事」。他用了兩年多時間去觀察,由起初片面地以為有敬是個厭世的婆婆,在不斷相處與觀察之下才發現,原來她也會有品味,喜歡別人讚她,是個十分可愛的人。黃肇邦反思:「很多時我們見其表面,卻不知道實際蘊含的是什麼。」
黃肇邦覺得自己從有敬身上學懂——人不是只為了自己而活的,一個人帶給其他人的價值,有時連自己也未必知道。婆婆參加牧師女兒的婚禮,沒有做些什麼,但她的出現足以成為一份意想不到的深厚祝福。「有些人想自己進步,想眼光變得更闊,這是對他們很重要的價值。雖說人也是要增強自己的能力,但對我來說,這些東西讓我幫到其他人,比起怎樣填滿自己理想的框框來得重要。」黃肇邦如是說。

拍紀錄片還原看事物的角度
不像劇情片一般都有完整的劇本,那一套紀錄片到底該如何判斷是時候停下來呢?起初黃肇邦也不停問自己到底在拍什麼,經過兩年的拍攝,他得出一個想法:「很多人覺得,拍紀錄片應該是帶着很多問題要去探究,要很清晰。但對我來說,我會很關心拍攝的課題,但它會發生什麼,因為我其實也在不斷學習中,所以必須很誠實和虛心去學,拍的過程當然也會思考在拍什麼和正在發生什麼事,但當刻一定不會想得通的。當你想通時,也就是你該完成這件事的時候。」
拍攝門檻降低,不少人都拿起鏡頭,想拍攝和呈現一些事,但黃肇邦卻倒過來說:「我不一定要拍的,其實最初也沒有想着一定要做導演,只是誤打誤撞以拍攝手法表達自己想做的事。」他時常問自己,也問新一代想從事電影拍攝的人:「為什麼要拍?要呈現的是什麼?是否不拍不可?還是只為滿足自己拍攝的慾望?」問這麼多,因為他深明拍攝過程對受訪者必會造成影響,處理不宜甚至會造成傷害,如果最後還是選擇「犠牲」他們,必須有勇氣承認,同時要肯定可以饋贈更多倍的意義。
對黃肇邦來說,拍紀錄片的意義在於還原看事物的角度,令大家不只用從上而下的角度去感知世界。雖然一直從拍攝中學到更多知識,但他沒有覺得自己比從前掌握世界更多,反自覺愈拍愈無知。

導演簡介:
黃肇邦,1986年生於香港,畢業於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
文章及照片來源:https://www.hk01.com/藝文創意/76842/從-伴生-到-有敬-黃肇邦從百歲老人身上學懂生命價值
澳洲婦以亡夫遺物重編圍巾 香港引入創新服務助家人走出傷痛 @ 轉載香港01
-
親友離去,家人在執拾遺物時往往感到懊惱,一方面想保留物件紀念親人,卻又害怕睹物思人而想丟棄。70歲的澳洲婦人 Mary Burgess 以創新的「遺物重塑法」,把丈夫的舊衣撕成布碎,重新編織成各種物品如圍巾,透過重塑過程轉化哀傷,讓生者善於別離。
-
有機構把治癒方式引入香港,轉化為「重織愛、念、情」善別輔導,為期一年的計劃預期將協助20名喪親者處理遺物,走出傷痛。
-
攝:何潔泓
舊衣床單重編圍巾 披在身上感溫暖
自創善別方式的 Mary Burgess 拿出一條紅綠相間的圍巾,笑着把它繞在身上。9年前,Mary 丈夫去世,她一直未有丟掉遺物。數年後的某天,她忽發奇想,挑選丈夫生前最喜歡的6件衣物與床單,撕爛成布碎,再結合重新編織成一條圍巾,三個月的製作過程讓她從失去變得完滿。現在Mary時常把圍巾帶在身邊,她形容每當披上如同感到丈夫存在,覺得「很溫暖、很有安全感」。
4年前,Mary 在澳洲成立 Woven Memories,透過重塑遺物與其他人一起走出傷痛。她回憶,曾經有位少女懷孕喪父,對於父親看不見孫兒出生而情緒低落,Mary和她見面後,二人決定把她父親的衣服改造成嬰兒被,作為孫子的禮物。少女參與了整個過程,才沒那麼遺憾。後來Mary在少女口中得知,孫子與那張被有種連繫的感覺,只要蓋上它就能安睡。
左邊為Woven Memories在澳洲的工作室,右邊是生者挑選出的親人遺物。(照片來自Woven Memories網站)
經過草圖設計後,布料便開始進入編織過程。(照片來自Woven Memories網站)
香港引入創新服務 為期一年呼籲市民參與
據衛生署數字,現時香港每年有四萬多人離世。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與東華三院合作,引入這項善別輔導,進行為期一年的計劃。計劃由本年十月開展,至今有7位喪親者參與,尚有13個名額開放予公眾報名。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周燕雯呼籲面對親人衣物感到矛盾的市民參與計劃,選取逝者的衣物作為材料,與社工及藝術工作者一同設計新織物。
周燕雯解釋撕破遺物的程序,能把失去逝者的負面情緒具體呈現,有助喪親者抒發情感。她補充說:「近代哀悼理論提及「持續性相連」(Continuing Bond)的重要。透過物件與逝去者保持相連感,能有正面效果,幫助他們重新定義與逝者的關係。」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與東華三院合作,引入這項善別輔導,進行為期一年的計劃。
逝者舊衣編織新物 送下一代作禮物
何女士的父親於八月底離世,她對於自己工作繁忙未能照顧父親感到自責,一直放不低這件心事。參加計劃後,社工問她:「如果你日後在天堂重遇父親,他會跟你說什麼?」何女士回話:「我猜,他應該會說,傻女,我現在過得幾好。」於是,何女士帶來父親的衣物,參與了撕破與再造的過程,在義工的協助下,編織成一個咕𠱸。表面由兩塊彩布掩蓋,翻開布料,入面寫上「我很好」三個字。
另一名參與者張女士在十月經歷喪母後心情低落,她憶起兒時媽媽經常編織冷衫、冷帽與冷襪給子女。子女長大後衣物不再合穿,媽媽便拆掉毛線,繞成幾十個毛球,一直保存至今。張女士思前想後,決定重整冷球,織成一張百家被留給兒子,以懷念母親對兒女的愛護。她回憶媽媽離世前,曾答應與她共同編織毛衣,可惜手術後失智,忘記了舊日技能,直至離世都無法編織。她說:「我要承傳媽媽教我的編織方法,作為對她的懷念。」
參加者把遺物編織成一個咕𠱸,由兩塊彩布掩蓋,翻開彩布,入面寫上「我很好」三個字。
參加者把遺物再造成相簿套、小布袋和咕𠱸。
周燕雯形容撕破遺物再重新編織的過程,能把失去逝者的負面情緒具體呈現,有助喪親者抒發情感。(照片來自Woven Memories網站)
文章來源:http://www.hk01.com/社區/58376/澳洲婦以亡夫遺物重編圍巾-香港引入創新服務助家人走出傷痛
圖片來源:
http://www.hk01.com/社區/58376/澳洲婦以亡夫遺物重編圍巾-香港引入創新服務助家人走出傷痛#&gid=1&pid=1
http://www.hk01.com/社區/58376/澳洲婦以亡夫遺物重編圍巾-香港引入創新服務助家人走出傷痛#&gid=1&pid=2
http://www.hk01.com/社區/58376/澳洲婦以亡夫遺物重編圍巾-香港引入創新服務助家人走出傷痛#&gid=1&pid=3
http://www.hk01.com/社區/58376/澳洲婦以亡夫遺物重編圍巾-香港引入創新服務助家人走出傷痛#&gid=1&pid=4
http://www.hk01.com/社區/58376/澳洲婦以亡夫遺物重編圍巾-香港引入創新服務助家人走出傷痛#&gid=1&pid=5
http://www.hk01.com/社區/58376/澳洲婦以亡夫遺物重編圍巾-香港引入創新服務助家人走出傷痛#&gid=1&pid=6
http://www.hk01.com/社區/58376/澳洲婦以亡夫遺物重編圍巾-香港引入創新服務助家人走出傷痛#&gid=1&pid=7
http://www.hk01.com/社區/58376/澳洲婦以亡夫遺物重編圍巾-香港引入創新服務助家人走出傷痛#&gid=1&pid=8
電影《最美的安排》 死亡、時間與愛的辯證 @ 轉載自天下雜誌
如果你看膩了聖誕節檔期的浪漫電影,今年不如換個口味,試試眾星雲集,溫暖療癒的《最美的安排》。
劇情描述紐約廣告公司主管霍華(威爾史密斯飾演),始終無法走出喪親之痛。霍華的三位好友(愛德華諾頓、凱特溫絲蕾、麥可潘納飾)用盡全力,始終無法讓他走出孤立。
意志消沉的霍華,在絕望中寫信給「死亡」、「時間」和「愛」,試著尋找生命的解答。
如果有一天,當「死亡」、「時間」與「愛」找上門,你會想對他們說什麼?(華納兄弟提供)
他沒有想到,「死亡」(海倫米蘭飾)、「時間」(雅各拉提摩飾)、「愛」(綺拉奈特莉飾)真的出現在他面前「回信」,逼著他重新思考困境,重拾人生。
在曾經飾演英國女皇的金獎影后海倫米蘭優雅詮釋下,死亡不再黑暗,而是充滿生氣。綺拉奈特莉演出了愛的感性豐富,雅各拉提摩則是呈現時間的流動難料。
三者相互呼應,與威爾史密斯深沉悲傷的演技來回激盪,成為本片一大看點。
海倫米勒(右)飾演的「死亡」,與威爾史密斯(左)間的對白,發人深省。(華納兄弟提供)
導演大衛法蘭科,曾以《穿著Prada的惡魔》創下票房佳績。這次,他再度以紐約的聖誕節街景,配上引人深思的角色對白,成功營造出色彩繽紛的療傷之作。
世事難料,光明、黑暗都是讓人生趣味富足的必備佐料。最美的安排不是諸事順遂,而是無論走在高山低谷,都能不被擊倒,自在悠遊。(責任編輯:李郁欣)
文章來源: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9992
圖片來源: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