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如常在早上到病房探望每一位院友。到R1病房的時候,看到YY女院友,把自己的東西都翻了出來。
“早啊YY~ 見到你執晒啲野出嚟嘅?”
“係呀!我而家要走啦!”
這實在把我嚇了一跳,一來跟YY院友很熟,卻從來沒有聽她說要出院,二來她的身體狀況,要回家一個人生活,實在讓我感到很憂心。
自從她入院抽腹水回來後,雙腳一直乏力,容易跌倒,回到家後怎麼照顧自己呢?
宇峰大概呆了2秒:
“啊!聽到您話而家要走,邊個來接您?”
“我有個朋友過緊來,佢會車我返屋企”
“嗯!咁佢幾時過到嚟呀?”
“而家揸緊車過嚟啦!”
宇峰心裡急起上來:
“嗯,食飯打算點搞啊?”
YY有點有點炆憎地說:
“你唔好同我講呢啲,我野都未執完!”
“咁我同您一齊執啦,咁阿女有咩睇法?”
“佢好忙,都唔得閒過嚟架啦”
YY,已經心意已決。(而且院方已經批了YY出院)
在與YY一起執野的同時,宇峰腦海的 To do list已經列印出來
1)夾病房姑娘和藥房
2)夾護士長
3)夾阿女
4)轉介「攜手同行」癌症家庭支援計劃
5)夾義工一起家訪,評估在家生活狀況
。。。。。。
然而,張清單列印到一半,YY的朋友已經到。
”您好!我係宇峰,呢度社工,請問點稱呼您?”
“我係L先生”
就在YY繼續收拾東西的時候,L先生慢慢的步出了病房,看著我,招招手,示意我也出病房,跟他聊聊
“唉!我都唔知點,本來我知係來探佢,點知無啦啦要我同佢出院,她根本就有計劃的,唔怪得叫我揸車來探她”
約下午1:30,YY就乘坐L先生的車,回家去了。
第二天的下午,YY主動給宇峰電話
“阿峰,你食飯未呀?”
“就食啦,咁你食左未呀?”
“食左啦!”
“嗯,咁我就放心啦,返到屋企覺得點呀?”
“緊係覺得好好多啦,因為唔洗在包住個片,個屁股唔洗爛先!”
“嗯,不用在包片,舒服好多吧”
“緊係!明明我自己做到,係都話我唔得,要鼓勵下我先得嘛!我真係要多謝乜都唔比我做果一位姑娘,係她激勵我的” (從病人的角度來說,覺得自己被打沉;從護士的角度來說,是關心她的安全)
“哈哈,咁我要幫您傳達嘛~”
“你真係玩野呀您~”
其實,除了在院要在尿片上排泄外,YY還有其他促使她「不顧一切」地離院的原因。
包括在醫院抽腹水的時候,她看著左右兩邊病床的病人相繼死亡。回到我們院後,再經歷一位右斜對面的、認識的院友死亡。
“阿峰,我見到果d野呀,好驚、好唔舒服”
「自他交換」去感受,勉強YY繼續留院,又是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呢?
後記 / 反思:
1)究竟什麼才是對院友最好的?是我們決定的、還是院友自己決定的?長久以來,都是一個爭議性的問題。在人本主義的角度來說,院友最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麼。在臨床經驗來說,也許我們看到的會比較廣。對宇峰來說,沒有一定的答案,可能我們最需要的是的溝通;與甚有主見的院友的相處,我們也許可以退一步,在幕後動用不同的資源,去默默地支援她。
2)其實,有不少的臨終病人,最後的心願是回家,因為他們已經知道,自己還有的日子已經不多了,希望能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下離世。從醫療的實務角度,去支援臨終病人在家中度過,乃至在家中離世,日本是做得很好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一個人好好走 生命最後的另一種選擇》一書。
3)很深刻、很貼身的是,離院計劃(Discharge Planning)和離院支援服務是非常重要。病人離院後,是否有足夠的支援,在社區生活呢?這都是我們非常重視和關心的。
4)同房病友死亡,我們需要跟其他同房的病人傾傾,關心他們知道多少,以及他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