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愛的人進入臨終階段,我應如何照顧他/她?@ 臨終照顧者指引

在寧養社會工作中,除了臨終病人外,照顧者也是我們主要的關顧對象。在臨床的經驗中,我們每每看到,臨終病人的照顧者,往往感到很無助,因為不知道如何去照顧一位臨終的親人。有些臨終病人在情緒以及護理照顧上,有明顯的轉變。如果我們能在這方面,提供適切的支援,就能大大減輕臨終照顧者的壓力。

 

一、情緒上的轉變及舒適的需要

抽離

  • 當病人接近死亡的時候,可能會抽離,而轉向內在的世界
  • 對身邊的事物和人,漸漸不感興趣
  • 身邊的親人可能會感到焦急,「點解佢冇曬反應?」「 點解唔應我嘅?」

 

親友可以做的事情

  • 溫柔的觸碰、握著他的手、擁抱,以表示你對他的愛
  • 說出愛意的言語,表達出你對他的愛
  • 播放輕鬆柔和的音樂或者歌曲,對他來說是有特別意義的,或者透過歌曲去表達你對他的愛
  • 閱讀一些他們喜愛的書本給他們聽
  • 使用柔和的燈光,避免太光或者太暗
  • 按摩他們的手、腳和心,讓他們知道,人們在他的身邊

 

二、精神上的轉變及心理上舒適的需要

2.1 迷失方向

從醫學的角度來說,腦部氧氣量不足,以及身體上的化學轉變,會導致迷失方向、不安、攪動、混亂或者認不出身邊熟識的親友。

 

親友可以做的事情

  • 說出你的名字,表達你的身份
  • 以安靜及清晰的方式表達
  • 在護理工作之前,都跟病人說一聲,好讓他們安心

 

再臨床的經驗中,曾經有一位L太太震驚地表示:「 我真係好驚呀!佢乜嘢人都認唔到,就連我個樣都認唔到,仲發嗮啲話我哋困住佢喺度,唔畀佢走」

 

2.2 很少回應乃至沒有回應

  • 病人睡眠的時間開始轉多
  • 說話開始減少
  • 沒有什麼反應,只是張開眼睛定定的看
  • 進入昏迷或者半昏迷的狀態

 

親友可以做的事情

  • 持續在病人的身邊照顧他,表達你們對他的愛,直至最後的一刻

 

 

三、身體上的轉變及照顧上的需要

3.1 身體狀況漸漸下降,乃至停止進食和進水

  • 因為消化系統已經開始慢慢停止功能,已經不再需要固體或者流質的食物
  • 吞嚥已經變得困難,甚至無法進食
  • 一旦液體不再流通,腎臟就會衰竭,可能出現發燒的情況
  • 尿液開始變茶色
  • 腸也開始停止功能

 

親友可以做的事情

  • 避免強行餵食或餵水
  • 使用小棉棒,濕用嘴唇
  • 與醫護人員緊密聯繫,紓緩病人身體上的痛楚和不適,減低發燒的可能以及紓緩呼吸

 

3.2 失禁

肌肉的放鬆會導致遺尿或遺便。

 

親友可以做的事情

  • 與護理員緊密溝通,檢查病人是否有遺尿或遺便
  • 更換尿片,盡量讓所愛的人保持潔淨及舒適

 

 

3.3 皮膚的溫度及顏色的轉變

  • 血液循環的減弱,會導致皮膚外表變冷、潮呼呼的、蒼白或滑蠟狀的
  • 斑駁、斑點、紫色,可能在手腳出現
  • 嘴唇瘡白色、指甲藍色

 

親友可以做的事情

  • 用海綿清潔身體、輕擦額頭
  • 如果床鋪被單濕了,可以更換讓病人感到舒適
  • 額外的被鋪是不需要的,只會增加重量

 

 

3.4 有限的活動

身體會容易壓紅,因為皮膚開始變得脆弱,以及病人因為身體太弱而無法轉動

 

親友可以做的事情

  • 如果可以的話,相隔一至兩個小時,用枕頭協助病人轉動身體,確保他們在一個舒適的位置
  • 用軟膏按摩,以減低病人的身體不適,及增加血液循環

 

 

3.5 呼吸緊塞

出現呼吸梗塞的原因:

  • 咳嗽反射開始變得無效
  • 喉嚨的唾液及呼吸道支氣管分泌物開增加
  • 因為腫脹而導致呼吸道的收窄

 

親友可以做的事情

  • 輕輕的將頭抬高,好讓他們能夠更容易呼吸
  • 保持呼吸道潔淨,減低分泌物的匯集

 

 

3.6 不規律的呼吸

循環系統的減弱,可能導致以下的不規律呼吸:

  • 潮式呼吸模式: 漸強→漸弱→沒有呼吸→漸強→漸弱(反覆循環)
  • 死亡的浪鼓喘聲: 發出聲音的呼吸聲,是因為臨終病人無法清理他的喉嚨

 

親友可以做的事情

  • 將頭輕輕抬高,好讓病人更容易呼吸
  • 保持嘴唇濕潤和清潔
  • 與護士溝通是否需要藥物以穩定呼吸

 

 

3.7 感官開始變得遲鈍,但仍然能夠聽得懂說話

  • 對於痛楚的感覺開始減弱
  • 仍然感到被觸碰
  • 心愛的人雖然無法回應,但仍然能夠聽得到我們的說話
  • 視覺開始變得模糊

 

親友可以做的事情

  • 溫柔地觸碰你深愛的人,讓他們感受到你在身邊,陪伴和支持他
  • 寧養四部曲 (文章底部有延伸閱讀)

 

caregivers_palliativecare_guide_770px_rev1-1

延伸閱讀:

圖片來源:http://seasons.org

非傳統的醫學治療方法──「紓緩治療」與「寧養照顧」

一. 引言     

    大家對死亡有沒有什麼期望?有什麼期望?希望能夠「好死」,正如中國人所說的「老有所終」?律敦治醫院舒緩治療科楊偉芳護士表示,「紓緩治療」與「寧養照顧」的服務對象主要為癌症病人和其家屬。楊偉芳護士表示:「希望服務可以再拉遠一點,不一定是末期的癌症病人。但暫時仍以癌症病人為主要的服務對象。」癌症病人紓緩治療予以病人積極與全面的照顧,以控制病痛與不適。照顧病人心、身、社、靈各個層面。協助病人和家屬提高生活質素。 

 

 二. 「紓緩治療」與「寧養照顧」的名稱     

    紓緩治療(Palliative Care)和寧養照顧(Hospice Care),也有著細微的分別。 

 

Palliative care is aimed at anyone who has been diagnosed with a life- threatening illness. 

Hospice  care is mostly aimed at patient who have benn diagnosed with a terminal illness.

 

428e3ddfbf1bdd59d1eb3142971b01c0

 

三. 「紓緩治療」與「寧養照顧」的一些理念     

    肯定生命。認同死亡是自然過程。紓緩治療並不加長或延長死亡。支持病人,使他們在死亡之前有最好的品質生活。支持家屬,使他們在病人生病過程中及離逝後的悲傷期能作適當的調適。

 

  四. 治癒性治療與舒緩治療的關係      

    紓緩治療應該在何時開始?Thompion, K. 1999發表最新的理念,紓緩治療在整個治療過程中也是需要的。舒緩治療在癌症治療初期也是需要的,如可以協助病者減低面對病情的壓力和適應生活上的改變。     

    治癒性治療的焦點在於疾病;紓緩治療的焦點在於病人。治癒性治療的焦點在於清除疾病;紓緩治療的焦點在於使病人舒適。治癒性治療的目標在於延長生命,但過程中所起的副作用大;紓緩治療的目標是病人與家屬的生活品質,過程中所起的副作用小。  

 

五. 「紓緩治療」與「寧養照顧」的三個照顧層面     

    全人照顧:紓緩治療以病人為中心,非以病為中心。照顧病人心、身、社、靈各個層面,以達到完整的治療照顧。     

    全家照顧:不只是關心病人,也關懷病者家屬。如協助病人與家人之間的溝通、協助家人取得應得的社會資源和政府資助等等。     

    全程照顧:紓緩治療對末期病人照顧直到臨終,亦協助家人渡過整個哀傷期。 

 

 六. 香港寧養中心 Hong Kong Hospice Centre      

    服務宗旨:透過中心提供的醫療護理服務和多元化的治療活動,為腫瘤病者及其家屬,提供綜合身、心、社、靈的優質醫療全人照顧。     

    服務內容如下:     

    專科門診:病人除了可接受腫瘤科及紓緩科醫生的臨床診治外,本中心更有專科護士,為病者和家屬提供心理和徵狀護理及指導。     

    日間支援:為病人提供專業醫療和護理,以紓緩家屬在家照顧病人的壓力,並透過社交及康樂活動,提高生活質素。     

    復康治療:利用物理治療和職業治療,及多種輔助儀器來改善病人的活動能力。     

    家居探訪:護士透過家訪,為病人紓緩徵狀和疼痛,並提供心理支持,指導及協助家人照顧病人。     

    支援活動:教育家屬照顧病人的護理技巧,協助病人處理情緒困擾及紓緩壓力,透過參加中心活動與其他病友交流,彼此分享及支持。中心活動包括健康講座、心靈關懷、輔助治療(如SPA治療、音樂治療、按摩及氣功)和康樂治療等待。 

    善別輔導:提供個別或小組形式的善別輔導,協助陪伴喪親家屬走過哀傷路,重投新生活。     

    熱線查詢:專科護士與家居病者及家屬透過電話保持聯絡,提供資訊及護解答,給予即時的輔導和支援。     

    其他服務:義工服務、復康店和復康用具借用服務等等。

 

 

  七. 那裡可以提供「紓緩治療」與「寧養照顧」服務?     

    醫院、日間中心、護理安老院、家中等等。

 

全港寧養中心: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6-12-27-%e4%b8%8a%e5%8d%8811-53-24

 

全港寧養中心地址:http://www.hospicehome.hk/hospiceCenters.php

 

 

 八. 「紓緩治療」與「寧養照顧」團隊     

    包括醫生、護士、利用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牧靈工作者、營養師、社會工作者、義工、家人等等。

 

 九. 如何有效地面對家人、自己的死亡?     

    把握時間,珍惜生命。坦誠地與家人討論死亡問題。以豁達、容讓的心談論及面對死亡,以致為自己作好心理準備。「你是重要的,因為你是你,你一直活到最後那一刻,仍然非常重要。我們會盡一切努力幫助你安詳逝去,但也盡一切努力令你活到最後一刻。」這是桑達斯醫生的說話,概括了紓緩治療的方向。

 

香港寧舍:http://www.hospicehome.hk

圖片來源:https://www.pinterest.com/pin/460704236865214300/

台灣九成無法進食的末期病患會被放上鼻胃管,歐美卻大多拒絕,為什麼? @ 轉載自 The News Lens (原文來自: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朱為民)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是一個「民以食為天」的地方,所以幾乎有九成的無法進食的病患都會被放上鼻胃管,反觀歐美,則是有接近九成的病人都不會選擇鼻胃管,為什麼?

文:朱為民(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儘管「安寧緩和條例」對於非癌症的末期病人已經適用了一段時間,但是對於病人、家屬和醫師來說,挑戰仍然非常大。最近常常想起,約一年前在台中照顧的一個病人— — 余爺爺。

 

余爺爺的洗腎生活

余爺爺是一個88歲的慢性腎衰竭病人,已經洗腎洗了10年了。剛開始洗,那時體力還不錯,每周三次固定到台中市的某洗腎中心報到,就可以維持著不錯的生活品質。但是好景不常,從大約四年前開始,余爺爺的體力每況愈下,從可以自己走,到拿拐杖,到坐輪椅,到只能躺在床上,不過二年多的光景。同時,余爺爺也被醫師診斷失智症,到後期已經不太能說出流暢的句子,只能說出一些單詞:「好」、「吃飯」、「肚子餓」。

到了最近半年,狀況更是愈來愈嚴重。因為都躺床上,家人不太了解照顧技巧,所以余爺爺的尾骶骨出現了褥瘡,常常流血。因為失智症的症狀,爺爺晚上常常大喊大叫,使得照顧他的兒子和外傭疲於奔命。因為進食量愈來愈少,身形整個消瘦下來,以至於洗腎的時候常常會掉血壓,也讓洗腎室的醫護人員很傷腦筋。

 

有一天,洗腎室郭醫師和爺爺五十多歲的兒子說:「爺爺這樣下去生活品質真的不好,有沒有考慮停止洗腎?還是我們請安寧的醫師來評估一下?」

於是,我第一次看見余爺爺,是在洗腎室裡。他正在接受洗腎治療,我走到病床前,看見一個幾乎是快要皮包骨,瘦弱的老人,蜷曲在病床上,洗腎機發出咿咿的聲音。

我跟兒子自我介紹,說明來意,本來想說可能是一個困難的溝通情境,沒有想到兒子出乎意料地表達善意:「醫師,我也知道爸爸很辛苦,但是這樣就不洗我也很放不下,我們先減少洗腎次數好不好?」

我同意這樣的做法,給他們一點時間。於是便達成共識:洗腎由原來的三次改成二次。後來,爺爺也住進了安寧病房。

只是,他真的吃東西愈吃愈少。有一天查房時,他兒子說:「醫師,我們幫爸爸放鼻胃管好不好?他真的吃很少,我很擔心。」於是,我走到病床前,握著余爺爺的手,問他:

「爺爺,你都沒有吃東西,我們在鼻子放一條管子給你喝牛奶好不好?」爺爺搖搖頭。

看到爸爸搖頭,他兒子趕緊衝過來跟老爸說;「爸!你都沒有吃耶!這樣怎麼會有體力?放個管子,好不好?」他說服了好久,令人驚訝的是,爺爺後來點頭了。

於是我們幫爺爺插上了鼻胃管。

隔天,我又去查房,發現爺爺的鼻胃管不見了,我趕緊問:「怎麼了?」

護理師才說:「爺爺半夜一直拔管子,在清晨時還是不小心被他得手了。」

兒子在旁邊很自責的樣子,說:「唉!都是我不好,上個廁所,管子就被他拔掉了!」

我拍拍他肩膀,安慰他:「沒關係,爸爸不喜歡,我們就不要勉強,可以試著從嘴巴吃一點布丁類的食物,比較好吞。」他點點頭。

 

離別

約莫一個禮拜之後,爺爺血壓愈來愈低了。我跟他兒子說:「這樣下去洗腎也沒有什麼幫助了,我們就洗到這裡,好嗎?」他點點頭,流下淚來,哭著說:「唉!我也知道會有這一天!」然後,又給爺爺吃了一口布丁,爺爺張著眼睛很大,眼神空洞地看著他兒子。

又過了一周,爺爺的呼吸開始變得很喘,使用了嗎啡才稍微好些,到這時,爺爺完全無法再進食任何東西了。我跟護理師點點頭,彼此都知道,爺爺即將要離開了,沒想到,他的兒子說了一句讓我們很驚訝的話:

「醫師,幫爸爸放鼻胃管好不好,我真的很怕他會這樣餓死……」說完,二行眼淚就這樣留下來。

我拍拍他的肩膀,跟他說:「這真的很難吧!」他愈哭愈厲害,只好轉身到病房外面走廊。

過了沒多久,他回來了,他走到爸爸身邊問他說:「爸!你都沒有吃,我們再放個管子,好不好?」爺爺沒有表示,沒力氣了。儘管我們試圖同理兒子的心情,也說了很多關於現在的狀況不適合再放鼻胃管的理由,他仍然堅持要幫爸爸放鼻胃管。

放了鼻胃管之後,爺爺就開始掙扎,但是他沒有力氣把管子拔掉了,只好不停扭動頭部。過了二小時,兒子請我們把管子拔掉。

隔天,爺爺過世了。

 

鼻胃管的迷思

台灣是一個「民以食為天」的地方,所以幾乎有九成的無法進食的病患都會被放上鼻胃管,反觀歐美,則是有接近九成的病人都不會選擇鼻胃管,為什麼?可能是因為很多人有以下的迷思:

 

迷思一、一定是因為營養不好,沒有體力,病才不會好!

這是非常常見的觀念,然而,對於末期病人而言,他們體力的衰弱往往都來自於本身的疾病逐漸惡化,如癌症、糖尿病、腎衰竭等等。再多的營養進去,其實身體也無法吸收。甚至反而太多營養和水分會造成身體多餘的負擔,產生全身水腫、腹水等等,使得病患更不舒服。

 

迷思二、沒有放鼻胃管,病人會因為沒有進食提早走掉

國外的研究已經有證實,有沒有放置鼻胃管和生命的長短其實沒有必然的關係,反而我們應該更注重的是病人自己的選擇和生活的品質。

 

迷思三、鼻胃管是除了經口進食以外最好的營養給予方式

還有另一種更不會讓病患感到不舒服的方式:胃造口,也是在胃部置放一條管子直接灌食,這個方式不僅會比較舒適,同時在照顧上也比較方便,但是因為一般民眾仍覺得這樣的方法比較具侵入性,所以通常抱持著排斥的態度。

其實,鼻胃管是一個很棒的發明,讓暫時無法由口進食的病人(如外科病人)能夠短暫地借助管子持續得到營養。畢竟,由腸胃道吸收營養,依然是比較優先的選擇。只是很多時候,它可能被濫用了。

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應該在健康的時候,想一想當我們有一天無法經口進食時,我們是不是想要那條管子?也許有的人希望持續進食,而有的人不喜歡那樣的管子,都沒有關係。重要的是我們要把我們的選擇告訴我們的家人,以免到那一天來臨,我們接受的醫療不是自己想要的。

余爺爺過世那天,他的兒子辦完手續,準備離開醫院之前,特地到安寧病房來,跟我們醫護團隊一鞠躬,說:「謝謝你們。」他的頭好低、好低……。面對至親離別的哀傷與糾結,是我們無論如何都無法完全體會的吧。

看著他轉身離開的背影,我的視線微微模糊起來。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文章來源: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3004

原文來源:http://weiminchu.blogspot.hk/2016/10/blog-post_25.html

圖片來源: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8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