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巴尼》 #生死教育繪本 (資料來源:東方出版社)

想念巴尼
譯者:劉清彥
出版日期:2005-09-01
書系:繪本 > 繪本精選
ISBN:978-957-570-792-7
裝訂:精裝
版本:注音版
適讀年齡:3–5歲(親子共讀)
【內容簡介】
小男孩的貓咪巴尼死了,他很難過,吃不下飯也睡不著覺。他的媽媽讓他回想一下十件有關巴尼的好事,好在隔天的葬禮上告訴大家。他想了九件好事,卻一直不知道第十件是什麼。爸爸拿了一些小種子要種,他說,所有埋進土裡的東西都會起變化,直到它們成了土壤的一部分。這時,小男孩終於想到巴尼的第十件好事了,因為巴尼會變成土壤的營養,幫助花草樹木成長、茁壯。
【目錄書摘】
我不喜歡巴尼死掉….我好愛巴尼,我好想念巴尼,我想知道巴尼現在過得好不好?安妮說巴尼現在和很多貓貓、還有天使一起在天堂喝牛奶、吃鮪魚罐頭。我說巴尼住在泥土裡,幫助花朵成長。你知道嗎?對貓咪來說,那是個很棒的工作呢。
【導讀/ 序】

 兒童文學工作者 劉清彥導讀 ~ 死亡的真相和意義
  一九三八年,美國知名的童書作家、也是《當下故事》(now and here story)創作暢導人瑪格麗特.懷茲.布朗(Margaret Wise Brown)女士,以一群在林間嬉戲的小孩發現一隻死去的小鳥為故事主軸,創作了一本樸素卻動人的圖畫書《The Dead Bird》,她藉由這個故事帶領小孩直視生命結束的樣貌,並且學習如何送別死去的生命個體。這本小書出版後,在仍是童話故事當道的時代,除了引發一陣討論的騷動外,也不斷盪漾餘波,激發往後的創作者以各種不同的故事形態和內容,引領小孩認識和思考死亡的真相與意義,也為有相同經驗的小孩受困的情感尋覓出路,尤其是透過貼近小孩生活和情感經驗的寵物死亡事件來搭建其間的理解橋樑。這本一九七一年在美國出版的《想念巴尼》,便是其中深具代表性的作品。

故事一開始,作者便刻意將死去的貓隱藏起來,經由小男孩第一人稱敘述,直接進入他悲痛的情緒。從他不想看電視(小孩對電視向來是有相當的依賴性),也不想吃自己喜歡的食物,可以清楚感受到失去心愛的貓咪對他而言是極不尋常的災難。接著,故事情節一方面循著這類主題的傳統軸線鋪陳:父母帶著小男孩一起送別和埋葬貓咪;另一方面透過母親鼓勵他回想和貓咪巴尼有關的十件好事,喚起存留在小男孩腦海中對巴尼的美好記憶,也在拼湊回憶的過程中得到安慰。

接著,小男孩和鄰居小女孩對巴尼死後的歸處,有一段充滿童稚純真思維的對談。這是大多數小孩面對死亡情境時心中最大的恐懼,也是普遍存在於他們心中的疑問:「生命結束後會去哪裡?」作者雖然沒有給明確的答案,卻提供心靈與務實的思考線索和方向,小孩在思考和觀察中形成自己的信念和想法,也使疑惑不安的心更篤定踏實。

故事最後,父親一邊帶著小男孩在花園裡種花,一邊和他討論生命形態的改變,幫助他明白死亡只是有形軀體的消失,生命還會以另一種方式繼續延續,就像死去的貓雖然埋在土裡,依然能在小男孩心中保有清晰的影像和暖暖的溫度,也會漸漸變成花朵成長的養份。父親強調:「對貓來說,那是個很棒的工作。」的確,工作對小孩來說是個強有力的概念,因為那正是父母離家外出、辛苦營生的重要原因。這樣的詮譯使小孩更容易認同貓的生命無論存在或死去,都同樣具有意義和價值。

這本書的圖文搭檔都是美國非常著名的童書創作者,掌舵文字的茱蒂.威爾斯特是極關切家庭與兒童的詩人作家,她常常將自己和小孩的實際生活經驗和面臨的問題,用饒富詩意、慧黠又風格獨特的文字,轉化為活潑有趣、動人心弦和充滿自省能力的故事。她最有名的作品便是將自己小兒子所遇見的連串倒楣事蹟搬上書頁的《亞歷山大故事集》,它真實反應了小孩的處境,因而產生極大的共鳴。繪圖的艾瑞克.布雷格德擅長扮演文字伴奏者的角色,他利用沾水筆,細細刻劃故事蕭瑟的秋天場景和呈現角色的深沉情感,時而淡淡哀傷,時而俏皮風趣,忠實反應了作者營造的氛圍。從夕陽下大人小孩並排依偎的封面啟幕,到小貓輕快離去的封底閉幕,都是以背影來呈現不同的情緒轉折,使小讀者在和故事中的角色一同經歷死別的悲傷後,可以懷抱著對生命充滿積極正面的希望合上書頁。

寵物死亡常常是小孩第一次被迫必須面對的生死衝擊,他們往往視寵物如家人,因此內心的傷痛絕不亞於失去至親,他們必須學習面對永久的失去和悲傷的情緒,對那些才要開始認識真實人生的小孩來說,這既是生命中無法迴避的重要課題,也是需要受到大人重視並陪伴共度的難關,唯有如此,他們才能從當中漸漸領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懂得珍惜生命。

《豬奶奶說再見》 #生死教育繪本 (資料來源:東方出版社)

豬奶奶說再見
譯者:柯倩華
出版日期:2006-06-01
書系:繪本 > 繪本精選
ISBN:978-957-570-819-1
裝訂:精裝
版本:注音版
適讀年齡:3–5歲(親子共讀)
【內容簡介】
豬奶奶和孫女豬小姐住在一起好多年。她們彼此作伴,一起分擔家務。有一天早上,豬奶奶卻沒有像平常一樣起床吃早餐。豬小姐非常擔心。
第二天,豬奶奶勉強下了床,撐著虛弱的身子到圖書館還書,終止銀行的戶頭,還結清了各種帳目,並且將剩餘的錢塞給豬小姐,要她謹慎使用。豬小姐了解這是怎麼一回事,不禁想哭。
在豬奶奶的提議下,豬小姐陪著奶奶出門散步,祖孫倆用心觀察樹啊、光啊、雲啊、天空和水面上的倒影,甚至試著傾聽、嗅聞、品嘗週遭的事事物物。
晚上,在豬小姐的提議下,豬奶奶躺在床上欣賞豬小姐的大提琴演奏,並且讓豬小姐睡在自己身邊,讓孫女擁著自己入睡,直到天亮。
【導讀/ 序】
跟世界說晚安

導讀/柯倩華〈兒童文學工作者〉

園子裡花開了,是春天﹔窗外綠樹變黃了,是秋天。金黃的葉片在秋日餘暉下發光,雨後的土地散發溫熱的濕氣。這些是大自然的法則,我們理所當然接受「萬物皆有定時」的自然變化。但是,對於人的自然變化──衰老和死亡,我們充滿不捨與不願。關係親密的親人、朋友或寵物離開我們時,彷彿自己也被硬生生撕裂了去,痛楚無法言喻。我們從此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裡。
「死亡」和「分離」是童書裡較敏感且較難處理的主題,澳洲最有才華及多產的作家之一瑪格麗特.威爾德則是此中高手。她於一九四八年出生於南非,曾做過報社新聞記者,廣泛接觸人生議題,為日後寫作題材的廣度和深度奠定基礎。她於一九七三年移民澳洲完成大學教育,一九八○年定居雪梨後開始從事兒童文學創作。她擅於塑造鮮明傳神的角色,讓讀者跟隨他們經歷人生許多特殊的處境和挑戰,情節看似雲淡風輕,卻總引人深思。
這個故事裡豬奶奶示範了「老年」的智慧和勇氣,讓我們從她告別世界的方式領悟到,生活原來是不斷創造值得紀念的回憶﹔或是一起打掃、吃飯,或是一起散步看雲。豬奶奶帶著孫女用最直接的感官經驗證明「活著真好」,彰顯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也提醒活著的人 (包括孫女及讀者) 珍惜生活的每一刻。唯有好好活過了,面對死亡時才能因著美好的記憶而微笑,並以充滿精神力量的生活態度去經歷各種成長的難關。文字敘述和故事節奏充滿旋律感,從居家生活的輕鬆、到生病的難過、到享受大自然的舒暢、到擁抱安息的感傷,流暢的表現情緒與情節轉折。書中悲喜交集的氣氛及視覺美感,還應歸功於曾三度獲得澳洲年度最佳圖畫書獎的畫家藍.布魯克斯。
布魯克斯的畫中常表現出對大自然的驚嘆與珍惜,及富詮釋性的圖像語言。書裡祖孫共進晚餐對照豬奶奶沒有起床吃早餐的畫面,以連續的空間與對比的情境彌補跳接的時間。封面的圖畫呼應結局前空蕩的小船,書名頁的圖畫呼應孫女在豬奶奶床前拉提琴,皆延伸出文字以外的情意與想像。結尾兩頁無聲勝有聲的畫面更震撼人心。
豬奶奶房間牆上掛著兩幅畫,是仿自美國經典圖畫書《月亮晚安》(Goodnight Moon) 裡小兔子房間掛的畫,準備入睡的小兔子正向周圍每樣東西一一道晚安。或許,豬奶奶只是進入一個永遠的夢鄉。對於暫時還醒著的豬小姐而言,天總會亮的。

《我永遠愛你》 #生死教育繪本

P1150658

 

我永遠愛你 

作者:漢思.威爾罕
繪者:漢思.威爾罕
譯者:趙映雪
出版社:上誼文化

 

內容簡介

「我永遠愛你」的故事圍繞著一個男孩和一隻狗。他們一起享受恬靜時光,但是狗的生命短暫,男孩看著他的狗-阿雅-一天天的老去,卻無法幫什麼忙。他能做的只是忠實的陪伴在阿雅身旁,所幸的是,男孩每晚入睡前,總記得跟阿雅說一句「我永遠愛你」。這句「我永遠愛你」,不知道阿雅懂不懂,可是在阿雅走到生命盡頭時,這一句話卻是男孩在傷心之餘心中最大的安慰。阿雅帶著男孩的愛靜靜的去了,男孩也因為自己及時付出了愛,才有辦法接受阿雅的老與死,才能靜靜、勇敢的療傷。
作者漢斯.威爾罕出生於德國,長大後才移民美國,他自謙因為英文不夠好,所以必須用更好的圖畫來為他說話。當他在1985年提出這一本與孩子討論「老」、「死」的圖畫書時,即使是在當時已相當多元開放的美國,仍然不為大多數人所接受。但是威爾罕堅持這是一個必要的主題,他認為只要好好現這個主題,孩子不但不會恐懼死亡,還能因為他們已經了解老、病、死而儘早走出悲傷,用更成熟的態度來面對世界。
「我永遠愛你」畫得真誠、溫馨,教孩子以及時的愛來克服死亡帶來的分離與悲痛,已翻譯成多國文字,廣為世人接受。

 

資料來源:http://www.aichi.com.tw/Shopping/products_info.aspx?mid=MU002&cid=CT0007&sid=CS0001&pid=00000601

《再見了,麥奇》#生死教育繪本 (轉載自療癒閱讀Wiki)

再見了,麥奇

基本資料

  • 作者:R. Wallace-Brodeur
  • 譯者:陳芳玲
  • 出版社:心理
  • 出版日期:2002年
  • ISBN:9789577025258

簡介

本書的故事以兒童和寵物關係為主軸。作者於書中藉由詳細的描述兒童與家中所飼養的寵物(貓)相處種種細節,呈顯了兒童和寵物間的深厚情誼;另外,作者並以寵物老化至死亡的歷程,描繪出動物的死亡、兒童經歷寵物死亡的悲傷反應及成人應如何協助的介入策略。 在本書中,麥奇的父母親即以真誠開放的態度和孩子談論死亡、溫馨地接納孩子悲傷及協助孩子為寵物舉行喪葬。

推薦理由

在我們的一生中無法避免一定會遇到生老病死,有時候遇到自己最親的家人即將要去世時,真的很難接受,不能相信還好好的一個人就這樣走了,不能接受自己再也看不到他,再也聽不見他的聲音,尤其是小朋友,他們不懂甚麼是死掉,也不懂為神會以後都看不見自己的家人是甚麼意思,小朋友的年紀對於他們來說死亡太沉重了,他們不會懂,而大人們也不會想讓它們承受這麼深,這麼沉重的悲傷。 這本書很適合給學齡前的小朋友,年紀還小不懂得甚麼是死亡,但人無可避免會面臨死亡這個課題,要教導他們如何去了解死亡,接受死亡。這本書藉由寵物的死亡告訴小朋友該用怎麼樣的心態去面對死亡這個課題,孩子通常都很喜歡養小寵物,他們會將自己的心事和寵物訴說,和寵物間會產生家人一班的感情,所以透過寵物的死亡教導孩子是最適合的。這本書同時也教導父母親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教導孩子死亡的課題,尊重孩子的感受,用真誠開放的態度和孩子一起談論死亡,接納孩子的悲傷並且協助孩子。

療癒歷程

  • 認同:面對去世的人或動物。
  • 情緒宣洩:和家人一起合葬麥奇。
  • 啟示:在最出面對人或動物的死,雖然會很難過,但是我們還是要以正確的態度去面對死亡。
  • 應用:在寵物或親人過世之後,我們可以難過,但是也別讓這種悲傷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

 

轉載自療癒閱讀Wiki:

http://reading.dils.tku.edu.tw/index.php/再見了,麥奇

童讀好書:生死教育繪本 幽默驅走恐懼 (轉載自明報)

【明報專訊】對於活蹦亂跳的孩子來說,死亡似乎是件遙遠又深奧的事,但其實死亡總有一天會在身邊發生,見到路邊死去的小鳥,或者年邁的祖輩患病,孩子都會接觸到生死的話題。既然難以迴避,不如打開繪本,上一堂生死教育課,扭轉他們對死亡的恐懼,以正面積極的態度,看待人生必經的生老病死。

 

要跟孩子談生死,相信不少家長都會卻步,擔心嚇怕幼小的心靈,引發負面情緒。但獨立記者蘇美智認為,避而不談無助驅走恐懼,反而要及早為孩子做好心理準備,「趁死亡還未來到前,打一支防疫針,引導孩子以坦然的態度去面對生死,好過發生後才急着開導他們」。

 

代入繪本 學會釋懷

蘇美智以繪本為媒介,跟兩名孩子探討這難以啟齒的課題。她一向有親子共讀的習慣,從不迴避以生死為主題的圖書,到了孩子分別4歲和7歲時,爺爺確認患有末期癌症,蘇美智便和他們一起讀《曾曾祖父106歲》,「故事講述曾曾祖父身體虛弱,小主角對於這個變化感到好奇,奶奶告訴他,曾曾祖父已走過106年的生命,覺得很累,是時候回到天家,神明會跟他講『辛苦你了』」。書中以平淡溫和的筆調解釋死亡,孩子聽完故事,對爺爺患病的事也稍為釋懷。

 

輕鬆談死亡 與幽靈探險去

別以為談到死亡的故事,一定風格沉重,有繪本以幽默輕鬆的角度入手,讀起來充滿樂趣。《跟爺爺說再見》就將祖輩的離世,化成一個探險故事﹕小男孩的爺爺因心臟衰竭突然去世,卻出現在孫子面前,原來人在世時有事情忘了做,便會變成幽靈,留在人間,於是兩爺孫四處去,找尋爺爺未了的心願,「讀這本書時,基本上可以當成歷險故事,但小朋友又能明白,一個人即使過世,親情也不會消失」。

 

留意孩子情緒反應

閱讀有關生死的繪本時,每個小朋友的感受都不一樣,蘇美智建議,若孩子出現焦慮丶傷感等情緒反應,甚至不能自制地哭泣,家長第一時間可以給予擁抱。如果孩子因擔心至親離開而哭,家長可向他們解釋,雖然死亡難以預知,但年輕父母突然去世的事不常發生,而且爸媽對子女的愛能穿越死亡。

 

活潑指南 多角度了解

事實上,小朋友對生死有很多疑問,坦率談論才能消除誤解。《恐龍上天堂﹕了解與面對死亡的最佳指南》中的小恐龍,就提出許多問題﹕為什麼人會死丶死後的世界是怎樣丶親人離世會有什麼感覺……再列出不同人士的觀點,「例如書中提到,一個人去世後,有人相信他會上天堂,也有人說會活在別人的回憶中。這本書不是故事形式,而是一本活潑的指南,讓孩子能從宗教丶生活等多種角度,增加對死亡的認知」。

除了讓孩子了解如何面對死亡外,家長更加可藉生死教育,鼓勵他們珍惜與家人、朋友的關係。蘇美智推介的《我永遠愛你》,講述小男孩陪伴小狗阿雅老去的過程,他每晚都會跟阿雅說一句「我永遠愛你」,最後阿雅走到生命盡頭,小男孩因為自己早已向牠表達愛意,而能不帶遺憾地告別,「愛要說出口,看似是老生常談,但原來是處理生離死別時的重要一環」。

 

■好書推介

 

◆《曾曾祖父106歲》

作者:松田素子

繪者:菅野由貴子

譯者:林文茜

出版社:小魯文化

 

◆《跟爺爺說再見》

作者:金.富茲.阿肯森

繪者:伊娃.愛瑞克森

譯者:巨河文化

出版社:巨河文化

 

◆《恐龍上天堂:了解與面對死亡的最佳指南》

作者丶繪圖:蘿瑞.克拉斯尼.布朗、馬可.布朗

譯者:遠流小小科學館

出版社:遠流

 

◆《我永遠愛你》

作者、繪者:漢思.威爾罕

譯者:趙映雪

出版社:上誼文化

 

■延伸閱讀

作者、繪者﹕彼德.許守

譯者﹕林美琪

出版社﹕小魯文化

 

◆《怎麼會這樣??!艾維斯的故事》

小女孩失去了心愛的小鳥艾維斯,心中充滿憤怒,每去一個地方都大喊「怎麼會這樣」,直至向朋友傾訴,她才哭了出來,抒發心中的傷痛,之後她和朋友一起,為艾維斯辦了一個喪禮。這本書教導孩子如何面對死亡的失落,學習處理隨之而來的情緒。

 

◆《當鴨子遇見死神》

鴨子發現死神在牠身邊,但不是要奪走牠的生命,而是像朋友一樣,陪鴨子去覓食、爬樹。直至一個下雪天,鴨子被凍僵了,離開了世界,死神才把鴨子放在河上漂走。書中以寓言方式,帶出死亡一直在身邊,但並不可怕的信息。

作者、繪圖﹕沃夫.艾卜赫

譯者﹕侯淑玲

出版社﹕大穎文化

 

◆《精采過一生》

故事中主角跟爺爺奶奶一起,回顧他們的一生,原來他們年輕時做過很多刺激的事,年老後仍不停冒險。雖然人都抗拒年老、死亡,但只要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盡情學習和享受人生,就沒有遺憾。到最後,他們一同想像死後的世界,以幽默的方式應對生死。

作者、繪者﹕芭貝.柯爾

譯者﹕黃迺毓

出版社﹕三之三

 

文章來源:http://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60510/s00005/1462816440811

圖片來源:http://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60510/s00005/1462816440811

跳樓 @ 生死教育漫畫

看完影片做debriefing的時候,我們可以分享以下的問題:

1) 看完這個影片之後你有什麼感覺?

2) 你覺得故事的主人公最後有什麼感覺?

3) 試著回想生命中的一個困境或者苦難,你覺得它的出現,是要帶給你什麼正面信息?